我们都知道古人有三妻四妾,但是却从来不知,所谓“妻妾成群”其实还有更恶心和变态的一面,当了解这些,可能我们才明白,封建毒瘤对人们的伤害有多大。
古代的小妾除了传宗接代,其实还有一个作用,而这个作用彻底揭露了古人丑陋肮脏的内心。
扬州瘦马
1790年春天的扬州盐商汪廷璋府邸,一场特殊的“品鉴会”正在上演。十二名少女身着素衣垂首站立,富商们像验货般掰开她们的嘴看牙口,捏着脚踝量尺寸。这不是牲口市场,而是当时权贵圈盛行的“瘦马交易”,被买卖的,是将来要成为小妾的女孩们。
“瘦马”产业链的运转精密如钟表。牙婆下乡:专找贫苦农户,用五两银子买断八岁女童,“骨相好则价高十倍”;驯养课程:琴棋书画学三年算“上等马”,记账管家学两年是“中等马”,仅习床笫之术为“下等马”;暴利转手:成本五十两的“上等马”,转卖盐商可得两千两!
展开剩余86%更荒诞的是交易契约,乾隆年间一份保存完好的瘦马买卖文书(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)赫然写着:
“立卖女契人周大福,情愿将亲女周杏儿(年九岁)卖与张妈妈为徒,身价纹银八两。倘有落水夭亡,各安天命。”
当汪廷璋用两匹瘦马抵了八千盐引亏空时,他笑着对管家说:“这可比翡翠摆件值钱,能生利息的!” 而此刻的周杏儿,正因背错一句《烈女传》被罚跪在冰砖上。
妾如刀剑
1827年冬,京城吏部侍郎王鼎收到同僚赠礼:一对青玉瓶,外加个裹着锦被的十六岁少女。他瞥了眼礼单笑叹:“玉瓶易碎,美人刺心啊!” 这话绝非矫情,半年前,两江总督陶澍便是用宠妾芸娘作“活体密信”,向王鼎传递盐税贪腐名单,最终扳倒政敌。
小妾在官场博弈中有三重致命价值。人肉窃听器:官员带妾室赴宴,女眷内宅闲谈中套取情报,比密探更隐蔽;行贿遮羞布:直接送钱叫贪腐,赠妾则算“风流雅事”。道光帝查抄贪官琦善家产时,发现其小妾名册竟标注“某年某月收某大人贺仪”;替罪羔羊:1873年天津教案爆发,直隶总督李鸿章将宠妾冬梅推出去顶罪,奏称“贱妾妄言激怒洋人”,轻松化解外交危机。
最讽刺的一幕发生在浙江巡抚衙门。某官员为求升迁献上女儿为妾,巡抚夫人竟亲自教她房中术:“笼住老爷的心,你爹的知府位子就稳了!” 女孩颤抖着手记下要点时,窗外正飘着“贞洁烈女”的旌表文书。
血染的“贞节牌坊”
1398年明孝陵地宫深处,46名妃妾的哭求声在石门关闭后渐渐微弱。朱元璋的棺材旁散落着白绫与毒酒,这些陪葬女子最年轻的才16岁。
更残忍的是,《大明律》竟将殉葬包装成“恩典”:“嫔御蒙天眷殉节者,族表三世。” 意思是娘家人能领三份抚恤粮!
明朝的殉葬制度像个吃人机器。皇族标配:明成祖朱棣死时逼30人殉葬;明仁宗葬礼上5名朝鲜贡女被活埋;民间效仿:山西富商王全发墓志铭刻着“爱妾赵氏、李氏自愿殉主”,实则两人被捆住手脚灌了水银;精神枷锁:地方志《烈女传》专记“殉夫烈妾”,寡妇再嫁则打入《丑妇录》。
直到1464年明英宗临终前突然下诏:“殉葬非古礼,仁者所不忍,自此勿复为!” 这道用无数女子性命换来的废殉令,却鲜少有人记得。
典妾契
光绪十七年(1891年)的徽州休宁县,农妇黄阿妹颤抖着按下手印。契约写着:
“立典妾文书人黄大山,因妻久病无嗣,央中说合,将妾黄阿妹典与邻村张茂才为妾,期限三年。若期内生子,男归张姓;若无所出,典银三十两充作药资。此妾不得与正妻同席,病殁各安天命。”
这份藏在安徽档案馆的文书,揭露了更荒诞的“典妾”制度,穷人把妾当生产资料出租。运作模式堪比当铺。
短期租赁:三年为周期,到期可续约或赎回;
生育保险:若租期内生子,租借方需额外付“添丁银”;
风险转嫁:契约规定“病殁不究”,典妾死亡率高达34%。
最讽刺的是道德伪装。浙江宁波曾发生典妾出逃案,官府判词竟称:“张王氏(典妾)背主私奔,杖八十发还原夫”,明明是被当作牲口转租的女人,反倒成了“失德者”。
反杀局
1905年上海租界的法庭上,一场官司震惊全国。英国大法官看着状纸难以置信:“您指控丈夫用您抵债?” 原告席的苏丝黄裹着貂皮起身,亮出三样证据:
汇丰银行流水:显示丈夫周子卿挪用她名下30万两炒橡胶股;
卖身契复印件:周子卿破产后签的“以妾抵债协议”;
《泰晤士报》专访:标题《从典当物到商业女王》详述她如何秘密入股纱厂翻盘。
旁听席炸了锅,这个被当成货物转手三次的广东妹,竟已是上海滩新晋富豪!
苏丝黄的逆袭不是孤例。
晚清首富胡雪岩的十二姨太罗四,在胡破产后接管当铺,创“罗记钱庄”成商界传奇;
北洋军阀张宗昌的宠妾袁素娥,卷走他半箱金条资助革命党,后成天津女校校长;
山西票号马家的如夫人柳月眉,被主母陷害时反手曝光家族洗钱账本,引发晋商地震。
当记者问苏丝黄成功秘诀,她晃着法庭胜诉书轻笑:“他们当我是花瓶,我偏要做砸花瓶的锤子!”
1910年,学者金天翮在《女界钟》中呐喊:“妾者,非人哉!” 可直到1930年《中华民国民法》才明文废除纳妾制。
更荒诞的是,香港直到1971年才废止《大清纳妾律例》。
那些深宅里的血泪故事,最终化成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几纸契约。当游客指着“典妾文书”惊呼“古代人真封建”时,或许该想想:今日又有多少“瘦马”穿上了新马甲?
发布于:江西省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